1. <code id="cxxrt"></code>

          <code id="cxxrt"><nobr id="cxxrt"><sub id="cxxrt"></sub></nobr></code>
          <tr id="cxxrt"></tr>
          <tr id="cxxrt"></tr>

          <th id="cxxrt"><video id="cxxrt"><span id="cxxrt"></span></video></th>
          1.  
            國內新聞動態
            您當前的位置: 新聞動態>>國內新聞動態>>

            ???????自然資源部:土地、礦產、海洋,寶貴的自然資源要這樣利用!

            發布日期:2023-02-13 09:23:11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土地、礦產、海洋,都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但無序開發也必然導致資源浪費、陷入不可持續的發展境地。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成為當下乃至未來全人類都需要面對的共同挑戰;而我國人均資源量少、后備資源不足的國情,更讓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成為必須。

            2022年,自然資源部正式啟動覆蓋土地、礦產、海洋資源的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市)創建評選工作。昨天(9日),自然資源部對全國首批258個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市)典型案例進行集中推介。擺脫高消耗、粗放型發展,它們當中有哪些經驗做法?如何讓寶貴的自然資源得到高效利用?

            “退散進集”“騰籠換鳥”,存量用地“活”了

            在安徽省望江縣工業園區的一家汽配企業自動化車間里,汽車傳感器配件正在不斷走下生產線。其所處這塊9.94畝的土地,此前坐落著一家紡織公司。該公司因經營虧損、畝均稅收較低,一度處于停產狀態,土地也就自然閑置下來。通過司法裁定、拍賣競得等流程,如今這家汽配企業將該地塊“收入囊中”。企業副總經理汪伯洋介紹,經過2年的發展孵化,企業已發展成為安徽省規上企業,并與國內外多家大型企業達成合作,向發展成為全球一站式汽配供應商的目標努力。

            汪伯洋:以前我們是租賃別人的廠房辦企業,想擴大投資有顧慮,雖然訂單很多,但都不敢加生產線。自從這塊地轉讓給了我們,企業發展信心足了,敢投資了。去年,我們公司年產值有1.2億元,今年我們計劃投資5000萬元,全部實現工業自動化,產值大概能增加30%。

            image.png

            安徽省望江縣工業園區一家汽配企業自動化車間

            安徽省望江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收儲中心副主任吳日芹說,通過對存量土地有序盤活,望江縣重大項目用地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園區用地更加節約集約,初步實現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年下降率5%以上,工業用地畝均稅收年增長10%以上的目標。獲評示范縣后,當地將繼續發揮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示范引領作用。

            吳日芹:我們以規劃管控、土地整治、盤活利用為抓手,開展三類土地全域治理三年攻堅行動,鼓勵“退散進集”,加速“騰籠換鳥”。通過一系列改革創新,解決了一些多年沒有解決的問題。獲評示范縣后,將以制度化、標準化、信息化為目標,實施資源、資產、資本“三位一體”的全要素、全周期、全方位管理。

            智慧礦山、綠色礦山,將“治理包袱”變為“生態亮點”

            在浙江省長興縣林城鎮,一家石英巖開采企業辦公室主任徐惠金向記者介紹了企業創建綠色礦山相關情況。

            徐惠金:我們平常道路沖洗,生產廢水排入水溝收集,就是為了讓泥漿不在道路上沉積,通過水溝到下面沉淀池收集起來,沉淀以后中水回用。

            該礦區采取邊開采邊復綠的模式,在道路兩旁種植了柏樹、水杉樹等喬木和紅葉石楠等灌木共計8600多株,為原本荒涼的礦區道路增添綠色生機。同時,企業還建立數字化監管系統,各工序流程由操作控制室集中監管,不僅節省了人力巡查的成本,還能實時了解設備運行情況。林城鎮污染防治攻堅專班工作人員黃亦錚說,當地以綠色礦山創建為契機,通過規范化管理、科學開采、生態復綠等手段使礦區和周邊村莊環境明顯改善。

            黃亦錚:綠色礦山創建以來,減輕了礦山開采帶來的水土流失,提高了礦區植被的覆蓋率,減少了粉塵排放和噪聲污染,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和諧統一。

            堅持生態用海用島,探索開展藍色海洋碳匯

            作為廣東省首批近零碳排放區城鎮試點,近年來,汕頭南澳縣為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目標不懈努力。南澳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蔡錦芳介紹,南澳縣北部近2萬畝淺海海域規劃為貝藻類養殖區,打造多彩“海上牧場”,海洋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效果顯著。

            蔡錦芳:之前是用泡沫去吊養,臺風一來,好多白色的泡沫到處漂浮。自從我們使用生態浮球以后,完全減少了泡沫的污染。我們采取生態補助的方式,讓那些養殖戶全部換成生態浮球養殖,沒有放飼料,以海水、海里的微生物去養殖。五顏六色的生態養殖方陣,形成了獨特的海島生態景觀。今年的目標是在我們南邊的一片海域規劃海洋牧場、深水網箱、海上風電,集約節約來發展。

            image.png

            汕頭南澳耕海為田,打造多彩“海上牧場”(南澳縣自然資源局供圖)

            數據顯示,今年春節假期,南澳入島旅游人數和規模爆發式增長。1月21日至27日,南澳縣入島游客超5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約1.77億元。自然資源部海域海島管理司副司長樊祥國介紹,不只是南澳縣,我國不少地區都堅持生態用海用島,積極探索開展藍色海洋碳匯,不僅促使海洋產業健康發展,也讓海洋生態涵養功能增強,形成可持續發展路徑。

            樊祥國:浙江舟山嵊泗縣在推進海岸帶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基礎上,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發展海洋碳匯資源儲備。廣東湛江雷州市積極推進藍碳交易,大力種植紅樹林,促進二氧化碳減排,發揮紅樹林碳匯能力。我們將督促各示范縣結合本地資源稟賦特點和實際情況,進一步細化工作任務和安排,確保示范縣創建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破解資源瓶頸約束、保護生態環境的首要之策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求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自然資源部此次開展的首批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市)創建評選工作,共選出258個縣(市)成為該領域的“優等生”。自然資源部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司副司長劉彥指出,大力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是破解資源瓶頸約束、保護生態環境的首要之策。

            劉彥:我們國家人多地少,怎樣用更少的資源來支撐更大的經濟增長、更好的經濟社會發展,唯一的選擇就是通過節約集約來實現。這既是基于我國特殊國情和發展階段的現實選擇,也是破解資源瓶頸約束、保護生態環境的首要之策。這次節約集約示范縣(市)創建活動選出了先進、達到了預期,為推動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各方面工作樹立了示范典型,明確了行動方向。

            總臺記者王澤華 陳惠婷 安徽臺孫玲娟 浙江臺白植清 許旭鋒 望江臺吳兵鋒 石騰飛

            相關鏈接

            Copyright 2011 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304487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10270號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復興門外大街1號 郵編:100860